新趨勢追蹤、產業鏈協同、平臺化探索,2021粵港澳大灣區文創大賽對接會啟示錄16
發表時間:2021-12-17 14:43 守護漁村的“沙寮貓”、跳禾樓舞的“雲浮雲寶”、以非遺創新傳承為特色的研學實踐課、以產教融合為路徑的文創人才培養模式……12月1日,一場創意閃光、智慧交鋒的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專案路演暨合作對接會在珠海舉行,經過前期層層篩選、調研、路演輔導後形成的4個優質文創專案,在本次大會上進行路演展示,與產業資本面對面交流。 作為國內文創大賽中獨具特色的成果轉化與合作對接平臺,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專案路演暨合作對接會(以下簡稱“合作對接會”)今年已是第二次舉辦。連續兩年作為合作對接會嘉賓、超級瑪特文創創始人柔俠表示:“我們可以很欣喜的看到,今年現場路演專案出現了區域文旅IP、文創服務平臺等主題更鮮明、更具有針對性、更符合市場需求的作品。”
會上,來自文創學術界和產業界的資深人士發表了主題演講,現場開展行業經驗分享交流與專案展示、對接,多方碰撞交流、洽談合作,共促文創設計成果的現實轉化與深度開發。記者就文創產業發展趨勢、文創商轉過程中的痛難點及其解決路徑話題採訪了幾位嘉賓。
趨勢:科技賦能文創,新興消費崛起 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與大眾審美需求逐漸增加,藝術的智能生成與創造已成為現實需求。基於此,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理工學部教授、兼人工智慧系主任張康提出了計算美學支撐的文創設計框架,在他看來,計算美學(包括生成藝術與設計、美學度量等)可以成為文創的設計和製作工具,一方面它讓設計更簡便,大大減少了設計成本;另一方面,它可以產生交互,無限延伸設計者的想像空間,啟發創作靈感。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理工學部教授、兼人工智慧系主任張康 “但如果AI生成的是一些氾濫在文化市場裏面的、缺乏真實人類創造力的東西,我們也需要有一定程度上的警惕。”張康表示,當下國內很多的文創設計實際上被商業“綁架”了,在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大家的對於美的感知和追求亟待進一步提升。
“科技為文創賦能是未來很重要的一個發展趨勢。”作為國內最早做IP授權商業化的團隊成員之一,超級瑪特文創創始人柔俠是長期活躍在市場前沿的文創工作者,對於市場的變化更為敏銳。在她看來,近年來文創市場規模在不斷擴大,新技術的應用、文旅與文創的深度融合、新消費品牌與文創IP的結合等都給文創產業帶來了新的思路與多元跨界的可能,特別是在“文創雪糕”“文創零食”熱度攀升、“元宇宙”“NFT”等話題爆火的時代潮流下,文化創意有了更多的表達方式,類似“數字藝術品”的展現形式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重點趨勢。 超級瑪特文創創始人柔俠 專注於文化創意的眾籌平臺“摩點”是緊抓年輕人和創意團隊的文創專案孵化器,也是眾多優質創意的誕生地,對年輕消費市場有最直接的感知。摩點創始人&CEO黃勝利在對市場的長期跟蹤中發現:從內容上來看,以95後為代表的新一代年輕人作為互聯網“原住民”,對於國內IP、中國傳統文化認同更強,中國主題、革命主題和時代主題的文創產品逐步崛起;從產品形態來看,模型、潮玩、卡牌是近年來不可忽視的市場趨勢,虛擬藏品類市場也在“潛滋暗長”。 轉化:放眼全產業鏈,平衡商業與情懷 抓住行業趨勢只是第一步,精准打造產品和服務是重點,但文化創意如何進行商業轉化、與市場有效接軌,一直以來都是產業關注的痛點與難點。“我們觀察身邊的文創工作者往往會出現幾個問題:一是對目標客戶不了解,以自己表達為主,不做市場調研;二是商品類型比較雜,尤其是剛剛進場的創業者,往往會圍繞一個能夠抓得住的IP或景區做各種類型的產品,進而引起供應鏈的複雜化,結果做了多年文創卻沒有積累。”黃勝利表示,目標用戶的性別、年齡、文化背景,決定了文創商品的類型、價格區間、宣發管道,進而影響成本結構、銷售規模、利潤水準。
“大部分做文創的人都比較有情懷,‘沒賺到錢’是我經常聽到的聲音。”在文旅文創領域深耕了十幾年,大地風景文旅集團合夥人、北京風景文創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玉恒對此也深有同感。作為旅遊文創綜合開發運營的探索者,劉玉恒更加關注為旅途中的剛需品作文創的賦能,“因為這些產品在整個旅遊途中從古至今一直都存在,它們有著強大的市場基礎,但還沒有很好的文化體驗,文化創意可以幫助傳統製造業的工業鏈條實現新的升級。”劉玉恒表示,產品的性價比非常重要,我們在研發產品時就要考慮商業轉化的問題,比如可以通過市場售價去倒推成本,再倒推設計。 大地風景文旅集團合夥人、北京風景文創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玉恒 “做文創既要關注產品的文化內涵,也要關注市場需求、商品成本和售後回饋等,更要放眼整個產業鏈條,對資源進行整合和盤活。”柔俠認為,文創的開發和打造是一個非常長的鏈條,從前期設計、後期開發到上市管道、行銷推廣等一系列環節,文創團隊首先要清晰認識自身的優勢,然後聯合鏈條上的其他合作夥伴一起打造產品,而不是陷入自己手頭上的專案當中,而忽視了上下游的關係。
“文創成果的落地生產、市場推廣和宣傳,是我們目前遇到的最大困境。”作為本次合作對接會專案路演方之一,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藝術設計專業負責人周昆喬也坦言道:“我們有創意、有產品,但我們缺資金、技術、落地生產和推廣,希望有更多的優勢資源和社會企業來介入,幫助我們的創意成果和創意人才走向市場。” 平臺:成果轉化與合作對接的創新探索 聚焦文化創意成果轉化中的熱點、難點、痛點問題,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設計大賽自去年開始,聯合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和廣東省旅遊協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等專業力量,借鑒廣東文化和旅遊產業投融資對接會的辦會模式,開創性打造了國內文創大賽中的首個專案路演暨合作對接會,致力於為大賽作品嫁接好資本和產業資源。
今年,合作對接會除提供文創產業培訓、路演培訓、版權保護及授權交易等服務外,在去年基礎上引入了“摩點眾籌”平臺,積極借助社會力量,通過“線上+線下”的雙管道產銷聯動,力圖設計成果與市場的有效對接。黃勝利表示,眾籌是一種精益創業的模式,投入少、效果快,特別適合IP波動大、時效性強、產品創新挑戰大的文創行業。
“從研發、設計到生產、流通,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優勢在於供應鏈特別強,而且人才濟濟、思維活躍。”劉玉恒談到,“我曾參加過挺多的大賽,但像這次大賽嫁接專案路演暨合作對接會的模式我還是第一次接觸,我覺得這個路子其實是走在國內產業前沿的。”
柔俠也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全世界的製造業中心,其文創產業發展擁有得天獨厚的基礎優勢和特點。連續兩年參與合作對接會,無論是從省內外團隊的參與情況,還是從參賽作品和路演內容來看,都能感受到大賽的規模和影響力在不斷擴大。 珠海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翟名 “我們將持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設計大賽成果的商業應用平臺,建立長效對接機制,助推設計成果與市場的有效轉化。”珠海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翟名表示,本次合作對接會之後,組委會還將在商業區、文創園區、景區等舉辦多場設計成果展,將創意設計產融對接向細分領域縱深推進,逐步打造極具影響力、由粵港澳大灣區輻射世界的文化創意設計品牌賽事及文創設計成果轉化交流交易平臺。(本文采寫:吳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