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珠海市高新區、香洲區
●遊徑主題: 岐澳古道(珠海)遊徑,曾經走出了無數影響甚至改變近代中國命運的先驅和重要人物,沿線至今還留存著許多古鎮、古村以及名人故居等,是清代廣東政府治理香山、管理珠江口西岸海防、管轄澳門的交通動脈,是中央政府對澳門管控的鮮活見證,同時,也是近代大量新思想、新文化、新資訊傳播到中國廣闊的內陸地區的主要路徑。
●遊徑資源選點:古氏大宗祠(那洲村史館)--古元故居--莫氏大宗祠(會同村史館)--調梅祠(會同電影小館)--棲霞仙館--長南逕古道遺址--長南逕古道摩崖石刻--長南三孔橋--普陀寺--農科奇觀--梅溪牌坊--陳芳家宅--楊公亭--中山紀念亭--前山寨城牆--圓明新園--愚園--拉塔石炮臺--拱北蓮花亭--拱北口岸
●遊徑線路策劃:岐澳古道(珠海)遊徑包含兩段,東段以長南逕古道為依託,並通過連接線聯繫起會同村、普陀寺、陳芳故居等資源點;西段在尊重原岐澳古道歷史走向基礎之上,以現有城市道路為依託,通過連接線方式串聯起楊公亭、中山紀念亭、前山寨城牆、拉塔石炮臺、拱北蓮花亭等歷史資源點,並與岐澳古道(中山段)對接。
本段遊徑形成兩段可徒步遊覽的實體遊徑,一是長南逕古道實體遊徑,長約8公里;二是梅溪牌坊旅遊區形成一段實體遊徑,聯繫起梅溪牌坊、陳芳故居、農科奇觀等資源點。
●遊徑導覽圖:

●遊徑資源選點圖文介紹:
1.古氏大宗祠(那洲村史館)
那洲村史館設在古氏大宗祠內,該祠位於唐家灣鎮那洲村三村,建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是那洲古姓村民的始祖祠。總面闊19.58米,總進深25.95米,建築占地面積508.1平方米。古氏大宗祠抗戰前曾作 “崇德學校”。該建築是研究香山地區祠堂文化和古氏族人發展史的實物資料,現已作為那洲村史館,用於展陳那洲村發展歷史及村內歷史名人故事。古氏大宗祠現為珠海市不可移動文物。2015年高新區投資全面修繕古氏大宗祠,並建成那洲村史館。該館從那洲村的地理環境、歷史沿革、歷史人物、文化遺產、今日那洲等五個方面,展示了那洲的昨天、今天與明天。那洲在明朝時稱“那溪”、“那土”,因茅灣河河床淤積成田,故改稱為那洲。那洲村名始見於嘉靖《香山縣誌》。
2.古元故居
坐東南向西北。由主座和庭院組成,占地面積約300㎡,主座土木結構,面闊三間,兩進夾一天井,建築占地153.51平方米。硬山頂,青磚灰瓦,大幅山水灰塑和彩色書畫工藝考究,神樓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嶺南古民居。室內陳列有古元代表作(複製品)39件,並有反映古元生平的圖片展覽。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3.莫氏大宗祠(會同村史館)
會同村史館設在莫氏大宗祠內,該祠建於清代,總面闊18.43米,總進深45.4米,建築占地面積836.7平方米。該館通過1萬多文字,近百張歷史照片,20多件實物,從會同村發展概況、莫氏家族歷史概況、會同村人物三個方面,講述會同村的傳奇故事,展示會同村作為以莫氏家族為代表的買辦文化的物化縮影、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結合相容在村鎮建設中的典型範例及珠海近代史活標本的獨特價值。
會同村地處珠海市鳳凰山脈北部,坐落在犁岡山下,青山環抱,南北兩溪在村前匯成長塘、荷池,向西流向那洲村。古榕婆娑,桄榔參天,樟樹和木棉在村間灑滿綠蔭,碉樓與祠堂相依而建,三街八巷,橫直成行。社壇與牌坊並不氣派,卻是古村的寫照,經歷了兩個多世紀的風雨飄搖古韻猶存。那牌坊上“北環紫極”、“南控滄溟”的碑刻,還有碉樓上 “風起”、“雲飛”的題字,展現出嶺南文化的魅力,表達出先輩們的志向和膽略。
4.調梅祠(會同電影小館)
會同調梅莫公祠,建於清代,是紀念會同村莫氏九世祖莫尚賢(號調梅)的祠堂。會同村為香山縣最早全村街道照明和放映電影的村莊,可追溯至1922年(民國11年),會同村人莫詠虞興建了一座棲霞仙館,並托人從英國買回了一臺發電機,供給棲霞仙館和全村居民用電。與發電機同來的,還有從香港請來的電影隊,每隔幾個月,棲霞仙館內光影熠熠,村民歡聚一堂,光影的種子也在會同村生根。而在1924年(民國13年),另一位熱心桑梓的會同村人莫鶴鳴還為會同拍攝了一部名為《香山模範鄉》的電影記錄片,影片曾在香港公開放映。
會同電影小館展館分“夢回會同”“時代與傳說”“聲色影的交匯”“群星閃耀”四大板塊,由“夢”引入,以夢回棲霞仙館作為展館的開篇,將帶給廣大遊客一場別開生面的“尋夢之旅”。

5.棲霞仙館
20世紀10年代,會同村人、香港太古洋行買辦莫詠如,花一千兩銀子在故鄉會同村買了三十餘畝果地,仿造西洋別墅花園修建了大型園林式齋堂——棲霞仙館,兼作自己消暑度假的私家會所。
作為珠海三大歷史園林之一,棲霞仙館呈現多元建築文化混合、雜處的風格、意境,反映了主人的審美品位,具有獨特的觀賞價值。其豐富的精神內涵映射出買辦家族歷史、人文的興衰,是研究珠海歷史、文化、人文的物化資料,具有高層次文化休閒旅遊開發的潛力。從主樓往外看,觀音六角噴水池和發電機房只剩殘垣斷壁,而蘭亭、茅亭和啖荔亭三座風格迥異的涼亭也掩映在荒草之中,這幾個亭以前都是重簷攢尖頂,綠琉璃瓦裝飾,分別代表中國、印度和日本的建築風格。

6.長南逕古道遺址
長南逕古道遺址位於高新區唐家灣鎮官塘社區至前山東坑村。開路年代不詳,清雍正三年(1725)重修,呈南北走向。長南逕古道是古時候上柵、官塘等村民往來於前山、澳門的主要通道,是研究清代香山北部地區與澳門之間交通發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7.長南逕古道摩崖石刻
長南逕古道摩崖石刻位於香洲區前山街道東坑社區鳳凰山主峰西南坡的古道石壁上。石刻幅面面積0.5平方米,陰刻楷書“雍正三年孟秋榖旦佘非凡重修長南逕”。據記載,長南逕古道由來已久。康熙年間,官塘村監生佘非凡的女嫁到隔山的翠微村,為方便來往這裏的行人和女兒回娘家與親人團聚,佘非凡於雍正二年(西元1724),捐資重修長南逕,據傳為使工程早日完成,七十高齡的佘非凡親自率領民眾進行重修工作,工程在雍正三年(西元1725)竣工。該石刻對研究香山北部地區與澳門之間交通發展史有重要參考價值。
8.長南三孔橋
長南三孔橋位於長南逕古道西面,工藝精細,結構緊湊,橋面平整,每一塊構件都有獨特的形狀,石板的寬度不等,沒有可調換的可能。橋墩的迎水端呈三角形,為了消減共振產生的破壞力。該橋建於清光緒年間(西元1875~1908),有近約130年曆史,是香洲區保存最完整的古橋。
9.普陀寺
普陀寺順著山勢以1:1的比例重現中國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嵋山、山西五臺山的主要建築物及名勝。該景區占地40多萬平方米,古建築藝術十分精湛,殿堂黃牆黛瓦,飛簷翹角,具有濃厚的古寺廟建築特色,佛像雕塑造型優美,雕刻精細,姿態雄偉。


10.農科奇觀
農科奇觀位於珠海市梅溪雙龍山下,占地2000畝,是直屬珠海市的農業科研示範基地,是中國最早開放的農業旅遊觀光園,同時也是一個環境優美、展示高科技農業的現代觀光農場。依靠現代農業高科技,農科奇觀創造出無土種植而開花結果,四季常青的神話。被譽為“廣東省農業科技園”、“廣東省農業區域性試驗中心”、“國家亞熱帶蘭花生產示範基地”和“國家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基地”。
11.梅溪牌坊
梅溪石牌坊坐落“陳芳花園”舊址,位於廣東珠海市前山鎮梅溪村,建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和十七年(1891),現存3座,是光緒帝為表彰清朝駐夏威夷領事陳芳及其父母等人造福桑梓賜建的。其建造選用花崗岩為石材,運用中西合璧的藝術造型、力學結構和精美的雕刻等裝飾,被譽為珠海“海派歷史文化”的縮影,其中國牌坊藝術展館更是彙聚了中國現存的牌坊精品模型。
12.陳芳家宅
整體坐東南向西北。包括花廳、陳席儒大宅、占五陳公祠、陳賡虞大宅、保衛廳、碉樓、廚房、工人房和庭院,占地面積5927㎡。陳芳家宅中西合璧,宏大精巧,對研究陳芳家族史和當時建築特色具有重要意義。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13.楊公亭
翠微楊公亭位於珠海市香洲區翠微村南面。始建於清末民初。坐東北向西南,長7米,寬5.8米,簷高3米,建築面積24平方米,為長方形鋼筋混凝土四柱四角亭。歇山卷棚頂,綠色琉璃瓦飾鋪屋面。亭柱做水刷石飾面,柱頭上設混凝土仿古異型角科斗拱,拱構飾紋如瑞獸首,造形別致。兩側山牆飾有精美的灰塑圖案,瓦當有“振興國貨”字樣,滴水瓦有鷹和英文字母組合圖案。亭正面梁額陽塑“楊公亭”三字,柱陰刻楹聯。
楊公亭是時任上海太古輪船公司總買辦楊梅南為紀念其父親楊殿琛而建。1988年,楊梅南的裔孫香港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楊鐵樑重修。楊公亭建成初期,翠微村的慈善組織在此設茶水供應路人免費飲用。1925年,岐關公路建成通車,楊公亭便作為岐關車站候車點。
此亭為典型的中西結合式風格,是翠微村公共交通和生活的見證,記錄了楊氏家族的發展歷程,是研究珠海地區近代建築風格和翠微村村落發展史的重要實物遺存。

14.中山紀念亭
香洲中山紀念亭始建於民國元年(1912),民國元年(1912)5月25日,孫中山辭去大總統職位後,由澳門返回家鄉翠亨村,途經前山村,受到上萬群眾熱烈歡迎,即興發表演說。鄉民們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首創民國之功,征得其同意,在前山東門附郭建一涼亭,以永志其事。孫中山親自荷鋤動土,躬行奠基禮。民國四年(1915)毀於颱風,民國十四年(1925)8月重建。賈爾斌題“中山紀念亭”。1986年,紀念孫中山誕辰120周年之際,珠海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亭南立“天下為公”石匾,亭北立《前山中山紀念亭簡介》碑記,為隸書鐫刻。香洲中山紀念亭是中國紀念孫中山最早的建築物之一,對研究孫中山早期革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15.前山寨城牆
始建於明天啟元年(1621),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用石頭和夯土擴建為規整的軍事城池。原城址周圍475丈,高9尺,厚3尺,每 20丈增築一子城。有三門:南門“前豐”,東門“物阜”,西門“晏清”,北邊倚山不設門。前山寨城址現僅存北城牆113米,城牆底寬2.15米,高3.3米,占地面積243平方米。整體由東南向西北延伸,為常見的夯土牆,材料以黃色粘性土為主,城牆頂部外側有磚砌牆垛。在300多年的歷史中,前山寨城曾為反抗外來侵略、維護祖國的尊嚴與安全發揮過重要作用。
16.圓明新園
圓明新園於1997年2月2日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它坐落於珠海九洲大道石林山下,占地面積為1.39平方公里,以北京圓明園為原稿,按1:1比例精選圓明園四十景中的十八景修建而成,投資6億元人民幣,是中國首批AAAA級景區之一。圓明新園融古典皇家建築群、江南古典園林建築群和西洋建築群為一體,為遊客再現圓明園。2016年被列入珠海市改革開放歷史性建築保護名錄。


17.愚園
清光緒八年(1882),由徐潤從上海派人回家鄉仿上海“豫園”營造,光緒三十年(1904)建成。坐西向東。原佈局為南面建有石牌坊、雨之徐公祠、“忍”字碑等,北面有荷塘、月塘、石橋、徐公墓地等,中間築假山、曲徑,園中有木桂、木棉、荔枝、榕樹等樹木花草,並築有圍牆,占地約17000平方米。現僅存一座房屋、兩座假山、一座石橋和幾棵古樹。愚園是珠海地區歷史上唯一一座具有蘇州古典園林風格的私家園林,對研究徐潤生平有很高的實物參考價值。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8.拉塔石炮臺
清道光廿一年(1841)修築,占地約3,600平方米。遺址平面呈磨形,四面有石砌擋土牆,中間則巨石堆疊。遺址巨石上刻有“南天柱石”和“鳳山鎖鑰”。清道光廿九年(1849)由於關閘發生沈亞米刺殺澳門總督亞馬勒事件,澳葡當局曾攻佔炮臺,清光緒十六年(1890)收復。之後,此遺址曾作過拱北海關陸路緝私總部,1949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現為武警五支隊軍事用地。遺址目前存一座清末拱北海關辦公樓和一座民國時外國人建造的瞭望塔。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19.拱北蓮花亭
蓮花路是位於珠海拱北中心的一條著名商業步行街,是珠海歷史上最早形成的商業中心,也是珠海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更是南粵明珠之龍眼所在。始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的蓮花亭, 見證了蓮花路和珠海的發展歷程,更是連接珠澳的緊密紐帶,也是研究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

20.拱北口岸
拱北口岸(Gongbei Port)是連接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與廣東省珠海市的口岸,位於珠海市東南部,毗鄰澳門,“一國兩制”的交匯點;拱北是全國口岸重地,“拱北”是以當時該地區的標誌性建築拱橋的“拱”字和北嶺的“北”字定名。
拱北口岸節假日通關客流高峰值達50多萬人次,儼然成為中國第一大陸路口岸。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拱北口岸作為“一國兩制”的交匯點,是最具潛力的海上絲綢貿易重要支點之一,它將繼續肩負使命、發揮作用,加強珠海與港澳以及全世界的連通,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同時,拱北口岸作為珠海城市變遷的見證者和參與者,為那些曾在這裏停留過的人,保留著那一段曆久彌新的文化記憶。
